中微半导体(深圳)股份有限公司(688380.SH)于2025年9月23日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作为国内MCU(微控制单元)芯片设计龙头企业,中微半导此次IPO计划引发了市场关注。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资产负债率仅9.26%,持有大量现金及金融资产,其中理财产品超过20亿元,而境外收入占比极低。
账上理财超20亿,负债率仅个位数
中微半导财务状况呈现出罕见的稳健性。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资产负债率仅为9.26%,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公司账面资金充裕,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28亿元,同时持有大量金融资产。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流动资产合计高达20.71亿元,主要为银行理财产品、大额存单。
这种财务结构使得公司偿债能力指标表现优异,速动比率达9.60,流动比率达10.70,意味着公司拥有极强的短期偿债能力。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4亿元,同比增长17.56%;净利润8646.96万元,同比增长100.99%。业绩增长强劲的同时,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也同比增长19.67%。
国内市场绝对主导,境外收入几乎为零
中微半导的业务高度集中于国内市场。招股书数据显示,公司境外收入占比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一业务结构与公司规划的“全球化战略布局”形成了鲜明对比。公司此前在公告中表示,赴港上市是为了“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公司国际化品牌形象”。
2025年上半年,公司来自MCU解决方案的收入为3.78亿元,占比为75.1%;来自SoC解决方案收入为1.12亿元,占比为22.3%;ASIC解决方案收入仅1105万元,占比2.2%。
按应用领域划分,公司产品主要集中在家电、消费电子等领域。2024年,按收益计,公司在中国智能家电领域MCU芯片市场排名第一、消费电子领域MCU芯片市场排名第二。
港股融资用途与公司需求匹配度受疑
根据招股书,中微半导此次IPO募资主要用于:提升研发能力及技术平台建设;策略性投资与收购;发展全球业务及设立香港研发中心;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市场质疑的是,一家账面现金充足、负债率极低的企业,为何需要通过股权融资来满足这些需求。公司完全有能力利用自有资金完成这些投资计划。
一位市场分析师指出:“中微半导目前财务状况异常健康,甚至可以说是过度稳健。这种情况下大规模股权融资可能会稀释现有股东权益,降低净资产收益率。”
公司解释称赴港上市旨在“多元化公司融资渠道,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但投资者担心这可能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MCU市场竞争激烈,技术升级需求迫切
中国MCU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国内MCU厂商数量超过400家,低端市场(如消费电子、小家电)竞争惨烈,价格战导致毛利率极低。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MCU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568亿元增长至2029年的96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1.3%,汽车电子等领域为主要增长动力。
在这种背景下,中微半导正努力向高端市场转型。公司近年来在车规级控制芯片等产品方面发力,旨在向价值链上端跃进。
2025年上半年,公司工控产品收入同比增长31.6%,汽车电子领域收入同比增长44.3%,成为业务增长的重要引擎。这种转型需要持续大量的研发投入。
战略布局还是过度融资?
支持中微半导赴港上市的观点认为,这只是公司战略布局的一部分。
“港股上市能够帮助A股上市公司更顺畅地连接海外投资者,并借助国际市场进一步夯实全球业务能力,”努曼陀罗商业战略咨询创始人霍虹屹表示。
然而,批评者则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过度融资行为。公司账面已有大量现金和理财产品,资产负债率极低,经营现金流健康,完全有能力通过自有资金满足发展需求。
市场更担心的是,此次IPO可能导致资金闲置或利用效率低下。公司目前已经持有超过20亿元的理财产品,如果募集大量资金后不能有效利用,可能会拉低整体资产回报率。
中微半导此次赴港IPO可能更多是出于战略考量而非即时资金需求。
港股平台可为公司提供未来国际扩张的跳板,尽管目前其海外收入微乎其微;“A+H”架构也能提升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
然而,公司需要证明其融资计划的合理性和资金使用的效率,避免陷入“过度融资”的质疑漩涡。
(注: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众和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