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终盘点季,公司的行政和财务部门是否又开始如临大敌?想象一下这个熟悉的场景:同事们抱着厚重的资产清单,穿梭于各个办公室、仓库之间,一件件地寻找、核对、贴标。整个过程不仅耗时耗力,动辄数日甚至数周,更令人头疼的是,最终的盘点结果常常与财务账目存在出入,反复核对让人身心俱疲。
这种“跑断腿、对账烦”的困境,是许多企业在资产管理中面临的普遍挑战。它不仅仅是一个效率问题,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传统手工或条形码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本文将探讨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资产管理的数字化飞跃。
一、 困境背后:传统盘点方式的成本与风险
传统的固定资产盘点,多依赖于手工记录或一维码/二维码扫描。这些方式存在几个明显的短板:
1. 效率极低:需要人工逐一寻找、肉眼识别、手动记录或近距离扫描。对于一个拥有数千件资产的中型企业,动员多人花费一周时间进行盘点是常态。
2. 容易出错:人工抄录可能产生笔误,条形码容易污损、脱落或被遮挡,导致信息无法读取,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3. 信息滞后:盘点数据需要事后人工录入系统,存在时间差,无法实现资产的实时可视化管理。资产被借出、调拨或维修后,状态难以及时更新。
这些短板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管理成本的上升和资产流失风险的增加。根据一项由Gartner进行的研究,企业资产因管理不善(包括闲置、丢失和重复采购)所造成的隐性损失,通常可占资产总值的5%到10%。(来源:Gartner, “Key Findings for IWMS and Asset Management”, 分析报告)
二、 破局之道:RFID技术如何重塑盘点流程?
要彻底告别上述困境,关键在于改变数据采集的方式。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为固定资产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其核心优势在于“非接触、批量、快速” 的数据采集能力。
你可以将其理解为资产拥有了一个“非接触式的电子身份证”。每个固定资产上都附着一个RFID电子标签,而管理人员只需持有一台RFID手持终端。以首码信息为企业客户提供的RFID固定资产解决方案为例:
• 高效盘点:盘点时,工作人员无需看到资产,只需手持设备在区域内走一遍,有效识别距离内的数十件甚至上百件资产信息就能在瞬间被批量读取、录入系统。此前需要数天完成的盘点工作,现在可能仅需数小时。
• 精准无误:RFID读写通过无线电波完成,避免了人为抄录错误。标签信息存储在芯片中,不易受环境污损影响,数据准确性大幅提升。一项由AIM Global发布的行业白皮书指出,在库存管理应用中,RFID技术可以将数据采集的准确率提升至99.9%以上。(来源:AIM Global, “RFID Explained”, 白皮书)
• 实时透明:结合RFID门禁或固定式读写器,可以对重要资产区域的出入进行自动监控,资产流动状态得以实时更新在系统中,管理者可随时了解重要资产的位置与状态。
三、 真实价值:超越“盘点”的全面管理提升
引入由首码信息这类专业服务商提供的RFID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其价值远不止于提升盘点效率。它实现了资产“从采购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 资产领用与归还:员工刷卡,扫描资产标签,流程线上化,责任到人。
• 资产调拨与维修:状态实时更新,历史轨迹可追溯。
• 折旧核算与报表:数据自动同步至财务系统,为成本核算和决策提供精准支持。
某客户在部署首码信息的资产管理系统后,在其内部总结中提及,年度资产盘点工时呈现出大幅下降,资产账实不符率显著降低,并为财务审计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注:此为效果示意,实际效果因企业具体情况而异)
四、 实施展望:从“困境”到“智管”的平滑过渡
对于考虑引入该系统的企业,首码信息建议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资产清查、标签选型与粘贴、系统部署与集成、人员培训等环节。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普及,RFID硬件成本已趋于合理,为企业,特别是成长中的企业,提供了可行的数字化升级路径。
结语
“跑断腿、对账烦”不应是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常态。通过引入成熟的RFID技术解决方案,将人工从繁琐、低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让资产管理变得精准、高效、透明。首码信息认为,这不仅是提升内部运营效率的关键一步,更是企业迈向精细化、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标志。是时候重新审视你的资产管理方式,拥抱变革了。
众和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